为什么动车组列车上没有设置E座位呢?
作者:车养护达人之家•更新时间:1天前•阅读1
你是否曾经好奇, 为什么在动车组列车上,我们几乎看不到E座位的身影?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座位命名问题,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

为什么动车没有e座位
从字母A到F, 一场座位号的演变之旅
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先说说要回望历史。在2012年之前,高铁动车组的座位号就像普速列车一样,仅仅按照数字自然排序编号。只是因为时间的推移,这些数字后面逐渐加入了字母,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编号方式。
一开始, 这些字母仅仅是为了区分座位顺序,但因为时间的推移,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国际惯例。在国际上,A和F被定义为靠窗座位,C和D则代表靠走廊座位,而B和E则位于中间。这种排布方式在飞机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动车组列车:E座位的“失踪”之谜
那么 为什么在动车组列车上,我们看不到E座位的踪影呢?这其实与动车组列车的座位布局有关。大多数动车组列车的座位采用3+2的排列方式, 即每排座位从左到右依次是A、B、C、D、F,这样就没有了中间的E座位。
同样的道理, 高铁一等座采用的是2+2的座椅排列,即AC和DF排列,所以呢也缺少了B和E座位。这样的设计,也是为了确保乘客的舒适度和空间利用效率。
日本新干线:E座位的“逆袭”
只是 有趣的是即便在日本新干线上,E座位也并未被完全淘汰。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日本人的英语水平有关,毕竟他们的英语并非母语。但更可能的原因是E座位在这里并不具有特殊的含义,它仅仅是一个标识性的符号。
如果硬要将E座位赋予某种特殊含义,那么不如将其理解为“empty”,即空缺或站票。这样的解释,似乎更能符合E座位的实际情况。
动车组列车上E座位的消失, 是一个有趣的案例
动车组列车上E座位的消失,是一个有趣的案例。它不仅反映了动车组列车的设计理念,也体现了国际惯例和本土特色的结合。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, 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动车组列车的座位布局,还能从中体会到我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。
本文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汽车啦